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冬至的祝福


文◎靜觀明原

    今天,大家肯定收到很多祝福的圖片,你會有甚麼想法、感覺呢?

    這是一個正念練習的好機會,試著只是去覺察,不帶批判的接納當下的一切。

    你也可以進一步的練習十指感恩,把每一個祝福都記錄在你的手指上,如果你收到很多的祝福,還可以把腳趾也列進來。

    當然更進一步你可以練習慈心禪,把你收到的祝福發送出去,祝福你自己、家人、朋友、陌生人、難相處的人、一切有情大眾。

    祝福大家~

# 攝影∕靜觀明原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你怎麼看自己的人生



文◎靜觀明原

    昨天與一位文學院研究生談到中文句型往往將重點擺在後面,所以「最後一句又怎麼說法?」對於解讀長篇大論而言,其實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似乎共時性的現象發生了。課堂上,教授剛好講到了人的內在觀點,會很自然地反映在其生命態度上。例如,面對同樣的夕陽美景,有人不禁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但有人卻驚喜歌詠:「只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你說,此二者的心境,是否截然不同?

    不知道,你怎麼看自己的人生?如果,你覺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那你是否也願意去看看那另外的○○呢?說不定你就因此看見了曙光。

# 攝影∕楊于萱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向宇宙下訂單──比馬龍效應


文◎靜觀明原


    距離11/24縣市長九合一大選投票日越來越近,在漫天的選舉煙硝味中,有些候選人意氣風發,充滿勝選的鬥志;也有些候選人滿腹心機,只想如何鬥垮對手。在如此火熱的選戰中,讓我聯想到教育心理學上廣被討論的主題: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所謂比馬龍效應,是指我們對自己許下的期望,而這個期望總有一天將會實現成真;因此,比馬龍效應也稱為「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在教學上,當老師對學生懷抱著期望時,有一天這個期望就會實現。例如:老師希望學生各個都是好學生,而學生也會自然慢慢變成好學生,這就是所謂的「教師期望」(Teacher Expectations),或是「教室中的比馬龍效應」。

    你如何期待你的未來?你的未來就會是如何!這跟多年前風行的「吸引力法則」是不是很相像呢?事實上,我們對未來的期待,就是給了自己一個明確的努力目標,目標越是具體清晰,我們就更能掌握要如何往目標前進,要說比馬龍效應是否虛幻神奇,倒不如說我們給了自己一個可以實現的願景;相對的,想要實現我們各自的願景,訂立一個正確的目標,就成了最重要的關鍵。

    訂立目標有人看的是「結果」,也有人看的是「問題」。看「結果」,的人充滿想像與創意,有著天馬行空的可能與彈性朝目標前進;而看「問題」的人小心謹慎,把過去的成功經驗視為重要依據,盡全力去避免可能的錯誤失敗。聚焦在「結果」的人一般較為開放,充滿冒險精神,可能是領導者、CEO、業務人員、設計師、科學家、發明家;而聚焦在「問題」的人一般較為保守,注意危險因子,可能是管理者、技術人員、會計師、稽核人員、行政官員、法官。

    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得要看看是否合乎其個人特質;而要選擇甚麼樣的人來為民服務,當然就要看看候選人的行為特質。特質本身並沒有好壞,重點是有沒有將對的人擺在對的地方!最後,祝福這次大選,大家心目中的優秀人選,皆能高票當選。

# 圖片來自網路分享,如有不妥請告知下架。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鬱悶的心



鬱悶的心
沉靜的像一片落葉
悄悄的……
從枝頭上飄落
沒有人覺察
觸地時的強烈撞擊
只有心……
自己明白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工作,我們都一起做?──旁觀者效應


文◎靜觀明原


  上星期大專院校陸續開學了,同學們從暑假的放鬆狀態回到學校,心理難免會有些緊張焦慮,尤其面對課業上的「分組報告」,想必有更多同學會感到心有戚戚,不斷在心底吶喊著:「神啊,請讓推脫卸責的組員遠離,賜我一位願意承擔責任的組員吧!」

  學校就像是社會的縮影一般,在職場上同樣也會遇到想要逃避責任的同事們。他們表面上可能會說部門的工作大家都應該一起做,實際上是誰跟其搭配誰倒楣,因為只要有人跟他們協同工作,就會聽到這個不會、那個不會的藉口,或者執行出來的結果令人傻眼,又或者三催四請的結果卻是要打掉重練,更有甚者是從協同者變成旁觀者,反正就只要看著別人做就行了,似乎事情完全與他無關?這似乎可以套句時下的流行語:「誰認真誰就輸了!」

  人所以想要迴避責任的承擔,若從攻擊、逃跑、發呆〈簡稱攻逃呆〉三種不受歡迎的行為反應,來理解其背後的意圖。無論是為了個人苟安或者擔心力有未逮,他很可能就會採取責任分散的行為反應,以逃避個人內在的心理壓力,而這種採取責任分散的行為,也就是心理學上常見的「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是指面對一個緊急事件,當有其他人同時一起面對時,將會降低個人參與實際行動的機率,也就是參與的人數越多,越會認為事情反正都有人去做,因此呈現出一種事不關己的旁觀者態度。結果是小組成員不少,而真正做事的就只是那一兩個。

  其實,旁觀者效應不僅出現在平行關係,在上下屬關係中同樣是到處可見。例如:喜歡開會的主管,藉由會議上大家共同的決議,將責任分散到其他員工的身上;而員工雖然都參與了會議,結果是大家面面相覷,都在等待看誰先採取行動,難怪民間有句俗諺說:「濟牛踏無糞,濟某無地睏。」這一切全是旁觀者效應的作用喔!

  然而話說回來,無論是小組報告或部門協同工作,並沒有什麼認真就輸的道理,事實上是不認真學不到東西,也練不出真本領,若只想要做個旁觀者,那才是真正的輸家,不是嗎?

# 圖片來自網路分享,如有不妥請告知下架。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前額葉在偷笑


文◎靜觀明原


  「愚蠢、愚蠢、愚蠢,怎麼這麼愚蠢?你怎麼會洩露一個秘密:吳宗憲的兒子是一個蠢蛋呢?」

  前兩天,綜藝天王吳宗憲的兒子鹿希派(吳睿軒),在IG上發文開了一個要炸台北市政府的玩笑,因此被警方約談引起軒然大波。當吳宗憲趕緊帶著兒子向大眾道歉,並以幽默方式自嘲的連說五次愚蠢時,鹿溪派聽到在鏡頭前竟忍不住笑了出來,結果再次引來媒體對他是否真心懺悔的質疑。

  新聞中吳宗憲嚴厲怒斥19歲獨子,讓人感受到那份為人父母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情,然而對鹿希派來說,「當時心態純屬好玩,也是軍營同袍間的笑話。」他表示根本沒想到無心的笑話,會造成社會恐慌、家人蒙羞的後果。

  若從神經科學的情緒反應來看,大腦中掌管道德意識、理性思考、問題解決、專注力的前額葉,其實要到18-20歲才完全成熟,因此看似生理發展成熟或學習成績優異的大孩子,其實還是會做出令人錯愕的行為表現,就算是已經完全成熟的成年人,也同樣可能做出孩子氣的情緒反應。

  因此,當父母認為孩子不受教,做錯事情還嘻皮笑臉不知悔改時,請先耐住性子避免一昧地指責批評,請試著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那才有可能發掘出行為與想法的落差,否則不斷以完美的角度要求孩子,恐怕只會得到杏仁核攻擊、逃跑、發呆的反效果,那對孩子或父母而言,無疑都是莫大的損失。

# 圖片來自網路分享,如有不妥請告知下架。

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是英雄也是情人──伊底帕斯情結


文◎靜觀明原


    今天88日父親節,網路上滿滿都是祝福父親佳節愉快的訊息,而這一則:「兒子的第一個英雄、女兒的第一個情人」特別吸引我的目光,這讓我聯想到心理學中的「伊底帕斯情結」。

    根據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4歲到6歲孩童處於「性器期」,孩童一方面愛戀雙親中的異性者,一方面又害怕遭到雙親的嫉妒或報復;因此,性器期的孩童會體驗到所謂的「戀親衝突」。此時,男孩在與父親競爭母親的過程中,因懼怕父親的報復和處罰,會轉而認同自己強而有力的父親;同樣的,女孩則是轉而認同競爭對手的母親,並藉此來獲取父親的愛。

    當我們從佛洛伊德的「伊底帕斯情結」、「戀母情結」或「戀親情結」來看「性器期」發展階段的兒童,爸爸還真是兒子的第一個英雄、女兒的第一個情人呢!

# 圖片來自網路分享,如有不妥請告知下架。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正念園藝記錄──一顆豆子的生命啟示



文◎靜觀明原

「天氣變化無常,就像人的念頭來來去去,無論外在世界如何變化?你只要帶著正念專注的覺知就可以了!無論外在世界如何狂亂,你依然可以保有內在世界的平靜。今天晚上練習團體照常上課,即使有風有雨都接納它的到來,當下就是練習正念覺知的最佳機會。」──摘自「正念:八週靜心計畫,找回心的喜悅──練習團體」上課公告

  國小自然課有個植物觀察的單元,學生們都要各自回家種綠豆,並觀察綠豆的成長。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加上現實生活日夜匆忙,多數時候我們已經習慣於周而復始的日子,而忘了欣賞身邊大自然的精彩變化。

  4/20-6/22「正念:八週靜心計畫,找回心的喜悅──練習團體」的回家作業中,我請學員們練習舊習破除活動:帶著正念的覺知撒下幾顆種子,無論是常見的綠豆、紅豆,或各種水果種子都可以!重點是,每天必須專注的澆水與照顧,並以正念去觀察種子發芽成長的過程,然後要在下週的團體中討論與分享。

  原以為這個免費課程,沒有什麼可制約的練習團體,恐怕難以引起大家嘗試播種的動機,結果竟然有人種了綠豆、黑豆,也有人種了地瓜跟太空包菇菇,儘管大家參與的積極度不一,但成果竟令人出乎意料之外!就像我「正念園藝」的實際例子,蝶豆在相同的時間與環境下播種,眼看哥哥、姊姊已經長得很高,卻有種子晚了近20天才剛發芽──真的,每顆種子都有其生長的節奏,唯有耐心的等候。


  當我們帶著孩子般的好奇心,總能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世界。學員丞毓分享了「正念園藝」的心得表示:正念的撒下幾顆種子課程,聽見同學們分享種下不同的種子,看見不同生命的成長過程,好奇地瓜長出禪意般的模樣,晶瑩剔透的菇菇是怎麼種的呢?真是非常有趣體驗課程!

  其中也有學員感到疑惑,特別提到「好奇殺死一隻貓」的諺語,他不懂培養好奇心跟正念練習有什麼關係?因此,當培養的豆子長大了,他覺得長得太醜,又沒時間可以照顧時,也就直接把豆苗丟棄了。

  助教依真分享了她自己的解讀:「好奇心殺死貓,是告訴人們不要過於好奇,讓自己陷入危險;但正念的好奇,是帶著覺察去看、去聽、去感受。如果有一團火,沒有覺察的好奇,可能就直接撲上去,而正念的好奇,是看看火是怎麼變化、溫度如何?但不會讓自己陷入危險。」

  前陣子網路流傳了一段中國旅遊團到夏威夷參觀一座火山口的意外影片其中有一名女遊客不顧管理人員的阻攔,走到火山噴發的地方拍照,卻不知鞋底表面在高温下會熔化的道理,結果脚下一滑就掉入火山熔岩流淌的岩漿之中,瞬間一團火光閃現,好好的一個人頓時化作一縷青煙。〈那是一段電腦合成影片,真相是女遊客失足落海。〉


  與其責難那是女遊客不守規則、無知無畏的結果,我倒覺得是缺乏正念覺知所致。大多時候,我們都一樣會好奇過程中的風景,但卻不知自己已經一步步陷入死亡之險;倘若我們能正念覺知的好奇「當下處境」,其實就能遠離危險,自然確保安康。因此,好奇心跟正念練習有什麼關係呢?「正念的好奇」可以避免讓人落入危險,「失念的好奇」則如矇眼駕車,隨時都令人擔憂。

  同樣的綠豆成長,卻有著不同的解讀。丞毓「正念的好奇」讓大家看見了許多的可能。她表示綠豆長高了,東倒西歪的,於是將豆苗換到高瓶進行水耕,想看看會變得如何?

  好奇心是學習正念的基本態度之一,目的是要用來探索自己的想法念頭、身體感覺、情緒感受,如果念頭跑掉了,跑去好奇「思考」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那就溫柔的將注意力帶回來當下的覺知,無論是看到、聽到、感覺到什麼……。丞毓在持續的觀察中,因著正念好奇心驅使她打開覺知,能與豆苗同在,知道豆苗長高,知道豆苗東倒西歪,知道可以有選擇的換到高瓶水耕;相對的,如果沒有好奇心,我們可能只是依循過去的經驗,直接丟棄處理。當然,那已經是不自覺被慣性所牽引的自動化反應。


  依真拍了兩張她種植的紅豆,一張是白天拍的照片,另一張是晚上拍的照片,她請大家看看紅豆有哪裡不同?原來白天為了行光合作用,紅豆把氣孔打開,葉子是飛揚的狀態,而晚上為了減少水分過度蒸發,紅豆把氣孔關閉,葉子是垂下來的。「正念園藝」讓她觀察到植物順著日夜變化,也會跟著調整什麼時候氣孔該張開,什麼時候該關閉,大自然總是以最不耗能的方式維持生長。

  真可謂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啊!藉由幾顆紅豆的正念覺察,卻能帶來許多的生命覺悟,依真表示:順著當下的情境調整自己,以不耗能的方式活在當下,以這樣的方式生活,反而是一種滋養──因為懂得照顧自己,不會耗損自己,當自己照顧好了,也才能從一顆紅豆,變成更多紅豆。



  我自己種了四盆的蝶豆,每個盆子裡四顆種子發芽的情形不一,事實上是等了十天才開始有點動靜,為此「正念園藝」的體會,寫了以下文字做為記錄:

每顆種子自有其生長的形式,
即使提供了相同的生長環境,
有些早發芽,
有些晚發芽,
還有一些不發芽,
但就算發了芽,
也未必能夠順利茁壯,
冷不防地就被小鳥啄掉了頭,
剩下一根插在泥裡的綠色牙籤。

至於那些不發芽的該如何呢?
就是靜靜地等待吧!
有幸哪天溫度、濕度對了,
那種子也就發芽了。

也或者,
就與泥土融為一體,
盡其一切地去滋養其他種子。


  最後,很開心大家都願意花一點點的時間來練習正念,然而最重要的是要將所學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卡巴金說:「練習、練習、再練習。當你能維持當下的覺知,未來就會變得不一樣;若你忽略當下的念頭,未來也同樣會被忽略。當下保有覺察、覺知,未來才能保有覺察、覺知。」我想,只要帶著決心與耐心來實踐正念練習,漸漸地必能將正念轉化成一種內在的力量;當我們的生活中擁有平靜的心,相信人生也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正念園藝記錄──2個星期的蝶豆種子


每顆種子自有其生長的形式,
即使提供了相同的生長環境,
有些早發芽,
有些晚發芽,
還有一些不發芽,
但就算發了芽,
也未必能夠順利茁壯,
冷不防地就被小鳥啄掉了頭,
剩下一根插在泥裡的綠色牙籤。

至於那些不發芽的該如何呢?
就是靜靜地等待吧!
有幸哪天溫度、濕度對了,
那種子也就發芽了。

也或者,
就與泥土融為一體,
盡其一切地去滋養其他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