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觀明原
距離11/24縣市長九合一大選投票日越來越近,在漫天的選舉煙硝味中,有些候選人意氣風發,充滿勝選的鬥志;也有些候選人滿腹心機,只想如何鬥垮對手。在如此火熱的選戰中,讓我聯想到教育心理學上廣被討論的主題: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所謂比馬龍效應,是指我們對自己許下的期望,而這個期望總有一天將會實現成真;因此,比馬龍效應也稱為「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在教學上,當老師對學生懷抱著期望時,有一天這個期望就會實現。例如:老師希望學生各個都是好學生,而學生也會自然慢慢變成好學生,這就是所謂的「教師期望」(Teacher Expectations),或是「教室中的比馬龍效應」。
你如何期待你的未來?你的未來就會是如何!這跟多年前風行的「吸引力法則」是不是很相像呢?事實上,我們對未來的期待,就是給了自己一個明確的努力目標,目標越是具體清晰,我們就更能掌握要如何往目標前進,要說比馬龍效應是否虛幻神奇,倒不如說我們給了自己一個可以實現的願景;相對的,想要實現我們各自的願景,訂立一個正確的目標,就成了最重要的關鍵。
訂立目標有人看的是「結果」,也有人看的是「問題」。看「結果」,的人充滿想像與創意,有著天馬行空的可能與彈性朝目標前進;而看「問題」的人小心謹慎,把過去的成功經驗視為重要依據,盡全力去避免可能的錯誤失敗。聚焦在「結果」的人一般較為開放,充滿冒險精神,可能是領導者、CEO、業務人員、設計師、科學家、發明家;而聚焦在「問題」的人一般較為保守,注意危險因子,可能是管理者、技術人員、會計師、稽核人員、行政官員、法官。
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得要看看是否合乎其個人特質;而要選擇甚麼樣的人來為民服務,當然就要看看候選人的行為特質。特質本身並沒有好壞,重點是有沒有將對的人擺在對的地方!最後,祝福這次大選,大家心目中的優秀人選,皆能高票當選。
# 圖片來自網路分享,如有不妥請告知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