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工作,我們都一起做?──旁觀者效應


文◎靜觀明原


  上星期大專院校陸續開學了,同學們從暑假的放鬆狀態回到學校,心理難免會有些緊張焦慮,尤其面對課業上的「分組報告」,想必有更多同學會感到心有戚戚,不斷在心底吶喊著:「神啊,請讓推脫卸責的組員遠離,賜我一位願意承擔責任的組員吧!」

  學校就像是社會的縮影一般,在職場上同樣也會遇到想要逃避責任的同事們。他們表面上可能會說部門的工作大家都應該一起做,實際上是誰跟其搭配誰倒楣,因為只要有人跟他們協同工作,就會聽到這個不會、那個不會的藉口,或者執行出來的結果令人傻眼,又或者三催四請的結果卻是要打掉重練,更有甚者是從協同者變成旁觀者,反正就只要看著別人做就行了,似乎事情完全與他無關?這似乎可以套句時下的流行語:「誰認真誰就輸了!」

  人所以想要迴避責任的承擔,若從攻擊、逃跑、發呆〈簡稱攻逃呆〉三種不受歡迎的行為反應,來理解其背後的意圖。無論是為了個人苟安或者擔心力有未逮,他很可能就會採取責任分散的行為反應,以逃避個人內在的心理壓力,而這種採取責任分散的行為,也就是心理學上常見的「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是指面對一個緊急事件,當有其他人同時一起面對時,將會降低個人參與實際行動的機率,也就是參與的人數越多,越會認為事情反正都有人去做,因此呈現出一種事不關己的旁觀者態度。結果是小組成員不少,而真正做事的就只是那一兩個。

  其實,旁觀者效應不僅出現在平行關係,在上下屬關係中同樣是到處可見。例如:喜歡開會的主管,藉由會議上大家共同的決議,將責任分散到其他員工的身上;而員工雖然都參與了會議,結果是大家面面相覷,都在等待看誰先採取行動,難怪民間有句俗諺說:「濟牛踏無糞,濟某無地睏。」這一切全是旁觀者效應的作用喔!

  然而話說回來,無論是小組報告或部門協同工作,並沒有什麼認真就輸的道理,事實上是不認真學不到東西,也練不出真本領,若只想要做個旁觀者,那才是真正的輸家,不是嗎?

# 圖片來自網路分享,如有不妥請告知下架。